1644 年 3 月 19 日,崇祯帝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结束了生命,大明王朝轰然倒塌。
可谁也没想到,真正决定中国后三百年走向的,不是这一天的自缢,而是两个月后山海关的一场大战。
李自成带着起义军攻破北京,却在山海关输给了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军,拱手让出了江山。
有人说,要是李自成能早到山海关三天,历史就得改写,清朝压根没机会入主中原。
这三天之差,真有这么大魔力?
明朝早烂透了:李自成不过是 “捡漏” 的
别以为明朝是被李自成一锤子敲碎的,早在他起义前,这百年老店就已经千疮百孔,就等一阵风来吹垮。
从 1368 年朱元璋建国到 17 世纪初,大明走了近三百年,表面上还是天朝上国,骨子里早就烂透了。
展开剩余91%政治上乱成一锅粥,皇帝要么跟宦官斗,要么跟文官吵,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,崇祯帝虽然勤政,却净干糊涂事。
朝廷里的官员个个忙着捞钱,腐败到了根上,连军饷都敢克扣,士兵饿着肚子打仗,哪有心思卖命?
经济更别提了,土地全被王公贵族和地主抢光了,老百姓手里没地还得交重税,遇上灾年直接就得饿死。
1628 年到 1644 年的崇祯大旱堪称灭顶之灾,陕西 92 个县里 91 个遭了灾,全省 940 多万人里,250 万饿死,40 万逃亡,路边的尸体堆得像小山,“瓜菜代” 都吃不上,不少人得了浮肿病死在路边。
崇祯帝 17 岁登基时,满心想当救世主,一上台就干掉了魏忠贤,可这根本没用。
他换大臣比换衣服还勤,17 年换了 50 个内阁首辅,军队将领说撤就撤,弄得人心惶惶。
外面的麻烦更大,后金在东北虎视眈眈,1641 年的松锦之战成了压垮明军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洪承畴带着 13 万明军主力去解围,结果被皇太极团团围住,粮草断绝后全军覆没,洪承畴本人都投降了。
这一战打完,明朝关外四城全丢了,宁锦防线彻底崩了,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,清军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,皇太极都说 “取燕京如伐大树,现在两边的枝丫都砍完了,就等主干倒下”。
就在这时候,李自成站了出来。
他是陕西米脂的穷小子,早年当驿卒混口饭吃,结果驿站裁员丢了工作,走投无路才跟着高迎祥造反。
1636 年高迎祥死后,他接过 “闯王” 的大旗,喊出 “均田免粮” 的口号,这简直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。
饿肚子的百姓纷纷投奔他,队伍从几千人滚雪球似的变成几十万,1643 年在河南建立大顺政权,第二年就敢直扑北京。
说白了,李自成能成功,不过是明朝自己把百姓逼到了对立面,他只是顺了民心而已。
到手的江山飞了:李自成在京城犯了致命错
1644 年 3 月 17 日,李自成的军队开到北京城下,城里的守军早就没了斗志,三天后就破了城。
崇祯帝带着太监王承恩跑到煤山,看着火光冲天的皇宫,绝望地上吊了,33 岁的年纪,成了明朝的末代皇帝。
李自成骑着马进了紫禁城,宣布建立大顺政权,改元 “永昌”,这时候的他,离坐天下只差最后一步。
可偏偏这最后一步,他走得稀烂。
李自成进城后,压根没想着怎么稳住局面,反而纵容手下胡作非为。
大将刘宗敏带头搞 “追赃助饷”,把明朝旧臣抓起来严刑拷打,逼他们交钱,不管有钱没钱,先打一顿再说。
老百姓本来盼着新皇帝带来好日子,结果看到的是烧杀抢掠的乱兵,刚燃起的希望又灭了。
更蠢的是,他对关外的清军毫无防备,觉得拿下北京就万事大吉,连基本的军事部署都没做。
这时候,山海关的吴三桂成了关键人物。
吴三桂手里有 5 万关宁军,这是明朝最后一支能打的部队,不管投靠谁,都能改变局势。
李自成一开始也想拉拢他,派唐通带着 8000 人和重金去招安,吴三桂本来都答应了,带着部队往北京赶。
可半路上传来消息,他爹被刘宗敏抓了,爱妾陈圆圆也被抢了,这一下彻底激怒了他,当即回师山海关,把唐通的部队赶了出去。
吴三桂知道自己打不过李自成,就派人向多尔衮求救。
多尔衮早就想进关,收到消息后立马带着 10 万八旗军日夜兼程往山海关赶。
而李自成这边呢,4 月 13 日就带着 8 万大军(号称 20 万)从北京出发,可走得磨磨蹭蹭,15 日到密云还停下来等补给,硬生生给了吴三桂和清军勾结的时间。
等他 4 月 21 日赶到山海关时,多尔衮已经带着清军到了欢喜岭,就等着坐收渔利。
第二天大战开打,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吴三桂的关宁军打了一昼夜,双方都拼得精疲力尽。
就在这时,多尔衮突然下令,2 万精锐骑兵从侧翼猛攻大顺军。
大顺军本来就快撑不住了,被这么一冲瞬间崩溃,15 位将领战死,刘宗敏也受了伤,李自成只好带着残兵往回跑。
等回到北京,8 万大军只剩 7000 骑兵,“步卒且尽,伤骑兵过半”,家底几乎赔光了。
说到底,李自成不是输在兵力上,而是输在自己的短视和拖延上,到手的江山就这么飞了。
三天之差改写历史?可能性与现实的碰撞
现在回到那个让人纠结的假设:如果李自成能早到山海关三天,也就是 4 月 19 日抵达,历史会变成什么样?
先不说别的,这三天至少能改变三个关键节点,让局势彻底反转。
首先,吴三桂还没彻底倒向清军。
4 月 15 日吴三桂才向多尔衮求救,多尔衮 19 日刚到连山,离山海关还有段距离。
要是李自成 19 日就兵临城下,吴三桂根本没时间等清军来援,要么投降,要么战死。
当时大顺军有 8 万,吴三桂只有 5 万,而且大顺军刚打了胜仗,士气正盛,吴三桂的部队虽然精锐,但腹背受敌,撑不了多久。
只要李自成拿下山海关,就能依托 “天下第一关” 的天险挡住清军,多尔衮就算来了,也得在关下碰个头破血流。
其次,大顺政权能争取到喘息的时间。
李自成之所以在北京搞 “追赃助饷”,很大程度是因为没钱没粮,要是拿下山海关,控制了辽东的通道,既能稳住北方局势,又能回头整顿内部。
他可以停止抢掠,安抚百姓,拉拢那些愿意合作的明朝旧臣,甚至用 “抗清” 的名义团结北方的乡绅。
要知道,当时北方很多人对清军还是有戒心的,只要李自成摆出正经治国的样子,未必得不到支持。
更重要的是,能打破三方势力的微妙平衡。
清朝之所以能捡漏,全靠李自成和吴三桂两败俱伤。要是李自成赢了山海关,清军短期内进不来,只能在东北待着。
而南明政权虽然喊着 “联虏平寇”,但本质上是怕李自成,要是李自成能稳住北方,说不定能逼着南明放弃幻想,联手抗清。
毕竟在汉人眼里,清军是外族,李自成再怎么说也是汉人政权,联合起来对抗外敌,可能性还是很大的。
可话说回来,就算李自成早到三天赢了山海关,他真能坐稳江山吗?悬。
大顺军的毛病太致命,纪律差、管理乱,打天下行,治天下根本不行。
李自成自己没读过多少书,手下的将领也大多是糙汉子,缺乏治国人才,就算占了地盘,也未必能建立稳定的统治。
而且清军不是软柿子,皇太极经营东北多年,征服了蒙古和朝鲜,后方稳固,就算这次进不来,迟早还会卷土重来。
更别提南明那帮人了,内部争权夺利,弘光帝整天沉迷酒色,就算联合了也未必靠谱,说不定还会背后捅刀子。
还有个关键问题,李自成的政权根基太浅。
他靠 “均田免粮” 拉起来的队伍,说白了就是靠抢掠维持补给,一旦停止抢掠,军饷就成了大问题。
要是不能尽快建立税收体系,时间长了内部肯定会闹矛盾,到时候不用清军打,自己就先乱了。
所以说,早到三天可能会让大顺政权多活几年,甚至挡住清军入关,但要说彻底改写三百年历史,建立一个稳定的 “大顺朝”,可能性真不大。
历史没有如果,李自成的三天之差,终究成了永远的遗憾。
1644 年的山海关大战,就像一场命运的赌博,李自成输了,清军赢了,中国就此进入了清朝的统治。
有人说李自成是 “悲剧英雄”,有人骂他 “成事不足”,但不管怎么说,他的失败都给我们留下了教训:一个政权就算能打天下,要是不懂民心、不会治理,终究还是会垮台。
或许,不是三天之差决定了历史,而是李自成自身的局限,早就注定了他的结局。
发布于:贵州省
下一篇:没有了
